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8信息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心理咨询师做的咨询失败了会怎样?你不知道的秘密来了 8000+小时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对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频率的一些思考


心理咨询师做的咨询失败了会怎样?你不知道的秘密来了 8000+小时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对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频率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2024-09-07 11:49:25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心理咨询师做的咨询失败了会怎样?你不知道的秘密来了 8000+小时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对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频率的一些思考 

心理咨询师做的咨询失败了会怎样?你不知道的秘密来了

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崔贯利

小明语录

演绎逻辑十分重要,掌握了演绎逻辑就能判断很多事物的真假了。

学会用演绎逻辑去推理一件事情,你们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小明答疑

每周三,我们都有心理咨询案例督导和手把手教你做心理咨询的模拟示范。上周三现场连线演示的是一个失败的心理咨询,很多学员产生了疑惑。

01

讨论咨询失败,是心理咨询的一种正确的总结方式

咨询室里面发生的一切是生活的一个投影,来访者如果做咨询做得非常完美成功,那他生活也应该是完美成功的。

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个非常成功、看似完美的咨询,往往会掩盖来访者隐藏的问题,这样的咨询其实是真正失败的。

所以来访者在咨询室中的失败是正常的,和来访者讨论咨询中的失败,来访者才能真正获益。

大家想想这个来访者找过的所有咨询师都宣布,我是对的,我帮助了你,你好不好是你的事。

只有到了这里,咨询失败了,我说帮助不了他,结果来访者很失望,什么是心理咨询中的材料?来访者的失望就是心理咨询中的材料。

我们再和来访者讨论咨询失败,这恰好就是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收获。

这才是真相啊!

心理咨询,不是去欺骗来访者,而是展现真相给来访者。

02

心理咨询个案中的真实材料

有一个中学生躺平在家,每天都说头晕不上学。

妈妈是个大学教授,为此参加了无数心理学培训,每次培训完都找心理大师给他儿子做咨询。每个心理大师都说他儿子的头晕病是装的。

他妈妈来参加我的培训时,也带了孩子见我。

我并不知道之前的那些大师给他做咨询的情况,但我和他说:你的头晕是真实的,不是假的。这时孩子的眼睛一下就亮了。

从现实角度来讲,和一个精神病的患者去争辩他的幻觉是真是假,是毫无意义的。

从哲学角度来讲,心理疾病全都是假病,也就无须分辨真假了。

所有的心理疾病、心理症状都是一个人的心理现实,在心理现实里面一切都是真的。

假的就是真的,真的就是假的,这就是心理疾病的本质。

03

心理咨询相当于走迷宫

法门寺被发掘出来的时候,有好几个佛祖舍利,但只有其中一个才是释迦牟尼的,这些舍利放在一起1000年了,已经不分真假。

但是后人并不认为那些是假的,他们把那些陪伴他的舍利叫做影骨。意思就是,那是真实舍利的影子。

同样的,心理咨询很难,因为每个关卡都可能被卡住,必须得有人带着你们绕过这些迷宫。

04

最好的咨询应该是这样的

弗洛伊德做的所有的心理咨询,据说都是失败的,丝毫没有影响他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

最好的咨询应该是咨询师觉得不成功,咨询师承认失败,来访者觉得有收获。

而不是咨询师觉得很成功,来访者却扭头又换了一个咨询师。

在心理咨询室发生的一切,包括失败都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咨询材料,和来访者坦诚地讨论这一切,在讨论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生活发生了悄然的置换,而这一切才给来访者产生了真正的治愈因子。

这才是咨询师该有的力量!

小明语录

人们在同一个世界入睡,但会在不同的世界中醒来。

每一次醒来,你都拥有一个新的人生机会。

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你又走了老路罢了。

原创公众号:心伙伴(ID:xhbeap)


8000+小时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对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频率的一些思考

来源:简单心理Uni

本文字数6300+|阅读预计需要16min

文 | 刘改(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谈论关于咨询频率的这个话题,最初源自于我发的一篇来访者招募的文章,因为我注明了咨询工作从一周两次开始,并且写了一小段我对“咨询频率”的一点理解和感悟。

很多同行表示很有感觉和共鸣,还有一些正在进行着心理咨询的读者,也希望我可以进一步写一写这个话题,因为他们的咨询正卡在一个点上,似乎也与“增加频率”相关,但是总是缺了点什么让他们去采取行动。

接着我想在PEP-Web上查阅一些与“频率”有关的文献,来作为我对“频率”这个话题谈论的理论支持。但有些出乎意料的是,PEP-Web上发表的专门针对“频率”进行探讨的文献并不多,并且在读了这些文献后,让我对于频率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由于精神分析的历史根基和受训起点的不同(我们国内的心理咨询师受训的咨询频率基本都是从一周一次开始的),使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频率的运用和理解也会大大不同,显然我们对频率的理解还是需更多思考的。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开放和谦卑的心态,去倾听和理解国外精神分析师和心理咨询师对频率议题的辩论和思考,而这种态度本身就是非常“精神分析”的。

在这些文献中,一些作者在坚持高频工作是更有意义的,还有一部分作者在谈论精神分析“减少频率”的可行性,当然,所谓减少频率是相对于高频(至少一周四次)的咨询工作而言。

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些文献的本质都是在探讨什么样的频率对于来访者来说是“最获益的”。而对于我们,既不过度理想化高频咨询工作,也不固守在一周一次的工作频率上,这个思辨过程本身就是具有创造和发展意义的。

图/Unsplash

精神分析的起源

首先,我们可能还是要回到精神分析的起源——弗洛伊德的工作,他在《论开始治疗》这篇论文中,提到了“除了星期日和公共假日,我每天都和我的患者一起工作,也就是说,通常每周工作六天。对于轻症或已经进展良好、处于持续治疗阶段的病例,每周三天就足够了。”(Freud, 1913)他也将此作为他对精神分析工作的建议。

弗洛伊德也提到了他对频率的思考,是因为“当治疗工作的时间安排不那么频繁时,就会有无法跟上患者的现实生活节奏的风险,也会有治疗与当前失去联系并被迫进入支路的风险。”(Freud, 1913)

弗洛伊德另一个坚持每天都见病人的原因是他对梦的分析工作,他相信“每一个梦的激发因素都是在没有‘睡着’的经验中被发现”(Freud, 1900)。换句话说,就是在晚上做梦前的日间残留。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梦事件的时间距离增加了患者对言语表达和梦的显性内容的依赖,但却会折损对梦的体验及其潜在内容的记忆(Hartocollis, 2003)。我想,在这个层面,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咨询工作中无意识体验的连续性。

而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后继者们也坚持了高频工作的必要性,这也体现在了各个精神分析协会对于高频分析的坚持,频率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定义精神分析的“外在”标准之一。

但是由于时间、经济和保险各个现实层面的问题,精神分析也进行了一些适应性的变化和调整,所以,精神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也就发展起来了——即更低频率、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但咨询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也依然是精神分析。

尽管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的临床工作是从一周一次的频率开启的,但(精神)分析性的态度和原则一直处于临床工作的核心位置,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在围绕着情感体验,以及情感相关的防御、焦虑和内部客体关系(这篇文章我仅以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为理论背景)在进行。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始终保持思考,如何让咨询工作发挥作用,以及工作又是如何陷入僵局,甚至是产生负面效果的。

图/Unsplash

咨询频率的作用

要让“过程”发生和产生作用,要有一个框架作为基础,这个框架也被称为是“结构性容器”(Stern, 2009),Stern谈到,这个“结构性容器”可以保证安全,保护关系双方的需要和职责,也是为了使工作成为可能。咨询设置就是“结构性容器”建构的关键元素之一,并且这也是来访者更容易触及的部分,而众所周知,咨询频率是咨询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咨询频率首先要做到稳定,不论是一周一次,还是一周两次,抑或是高频咨询。如果频率变化得过于频繁,或者说是没缘由地增加或减少,都会让来访者产生混乱感,也无法信任咨询师和咨询工作,真正的咨询工作可能都没有开启,更不要说深入工作。

这时我们就需要思考,为什么咨询框架/频率会如此晃动,这可能意味着这里有一些我们无法容纳的情感,通常这些情感都与创伤性经验密切相关,它们会破坏一切与发展有关的因素。也就是说,这时咨询频率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行动化,是需要被分析和理解的。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咨询频率从始至终就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建议增加频率,一定是经过慎重思考的,这时的“咨询频率”就不仅仅作为“结构性容器”的组成部分,还与“咨询(分析)过程”紧密关联。

而对于咨询师来说,比频率作为一种“标准”更重要的,是学习不仅在咨询最初始,还有随着咨询的推进去协商咨询框架,目的是启动和促进咨询进程(Stern, 2009;Bass, 2007)。

结构性容器的内容物

前文提到了“结构性容器”,显然成果的产生单有容器是不足够的,我们还需要内容物。那么在精神动力取向的咨询中,内容物就是来访者的情感,以及与情感相关的无意识幻想、客体关系等等,当然也包括咨询师的,但是在咨询中,咨询师的情感体验和幻想也都是此时此地与来访者相关的,但工作的困难往往就在于触及这些情感体验。

图/Unsplash

来访者前来咨询,一定是“情感”相关的功能和机制出现了问题,为了摆脱情绪痛苦和去应对现实生活,一个人自然而然地就生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针对情感的防御机制,我们也可以称作这些是一个人的“旧有模式”,当然,这个“旧有模式”也会与原生的客体关系相关联。而咨询的目标,一定是拥有一个新的处理情感的模式,而在“新模式”形成稳定之前,“旧有模式”还是会占主导。

在每一节咨询中,来访者必然会经历一个穿透“旧有模式”抵达情感的过程,Gedo和Cohler(1992)在一篇针对咨询频率讨论的论文中谈到,在大多数每周一次或二次的咨询中,来访可能将大量的咨询时间用于向咨询师汇报上一节咨询后发生的情况。

这可能是必要的,这些叙述构成了来访的生活背景,包括在这个生活背景下,他们试图控制内在冲突而呈现的各种各样的重复和挣扎(如果一种疗法不能包含这样的材料,那将是非常奇怪的)。这种咨询关注点可能对来访非常有帮助,但在一小时内留给除外部事件外的自由联想的时间和空间就更少了。

这也就是说,来访的叙事中隐含着情感线索,可能并没有真正连接到内在情感,但情感连接是需要这样的一个叙事过程。咨询师会在这个过程中以一种开放的、不评判的、共情的抱持性态度,让来访者感到安全,以达成与自身情感的连接,进而才有可能去启动对经验的思考过程。

当然,抱持性态度和对经验的思考,对于来访者来说可能都是一种“新模式”经验,都会产生治疗性意义,但是,前者更多的是在无意识体验层面,而后者才可能产生更多“意识化”过程,它们共同促进了“转变性内化”的作用。

这里我还想到一种情况,就是很多来访者前来咨询时是处于情绪淹没的状态,他们似乎是与自己的情感是连接的,但这种连接过于紧密,缺乏容纳和抱持,更没有空间去进行思考,这种情况也需要咨询重新建构容器框架,并重启思考过程。

关于一周一次50分钟的咨询是不是足够的,根据Gedo和Cohler的意见肯定是不够的,但我们依然要回到自身的经验中去思考这个问题。在每次咨询结束后,来访者要7天后才能再次见到咨询师,他们基本上是会回到“旧有模式”中,下一节咨询还会重复对情感的连接过程,这可能导致咨询卡在一个位置无法继续深入,这也是很多一周一次的咨询陷入僵局状态的原因。

很多人对于一周一次的咨询是满意的,并不是咨询真正发生了从“旧有模式”到“新模式”的转变,可能是他们强烈的情感冲突平复了,一些内在处理情感的功能恢复了,或者是对情感的防御又起效了,可以去应对日常生活了,他们也不想再次去触及更深的创伤性体验,所以到了这个阶段,咨询也就可以结束了。这种咨询也是成立的,只不过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支持性咨询。

关键问题是,很多来访者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支持性咨询可以解决的,并且即使是支持性咨询,一周一次的频率有些时候可能也不够的。在同一篇论文中,Gedo和Cohler谈到,双方见面的次数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理解彼此的隐喻和表达。

咨询师应该对来访者的微妙或隐藏的意义有更确切的领会。更丰富的数据、更密集和微妙的合作以及更少的外部压力,意味着在更密集的咨询中,咨询师更有可能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

频率对咨询过程的意义

我们暂且不讨论支持性咨询,继续去思考咨询的深入问题,这就涉及咨询频率不仅作为咨询框架和“结构性容器”,还涉及频率对于咨询过程的意义。

虽然Gedo和Cohler在论文中指出了增加频率的意义,但单纯地认为增加频率就会促进咨询效果显然也是不对的,增频是会拓展咨询的“治疗性空间”,但频率更高,也意味着强度越大,过程变化越多,尤其是在虐待和攻击性议题上(Richards, 1997),也就是说咨询师要面对的状况也会更加复杂。

原则上,增加频率增加了情感暴露的可能(对于很多来访者来说,可能将之体验为风险),更有机会发生治疗性退行,也就是触及到更深、更原始,也可能是创伤性的情感体验,这个过程引起的焦虑和防御也势必更加强烈,对于咨询框架、咨询师的情感涵容能力的冲击的挑战也越大,咨询师本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显然也会影响咨询的深入过程。

如果咨询师可以容纳这些焦虑,理解与情感暴露相关的防御,并在强烈的情感风暴中存活下来,并没有认同来访者“旧有模式”中的破坏性力量,并可以思考这些过程,这些都会是推动来访者“新模式”形成的关键因素。

但是,很多时候,在一周一次的咨询陷入僵局时,我们看到了很多来访者需要增加频率的信号,但是咨询师却“视而不见”,这可能触及到了咨询师一些自身未解决的,并不愿意面对的个人议题。如果咨询师对于深入咨询是回避的和阻抗的,那显然来访者是无法对于深入咨询建立信心的。

而咨询师可以接受更深入的咨询过程,也是一个集咨询经验、个人体验、督导和理论学习四位一体、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对于一些已经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但感觉陷入职业瓶颈期的咨询师来说,往往问题的解决之道的关键在于个人体验的深入和频率的增加,以及使用躺椅。

我认为从一周一次开始,可能对于很多刚刚接触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来说是“刚刚好的”(也包括刚刚执业的咨询师)。这也呈现了一个人走进亲密关系的过程,可能太快地深入也会激活焦虑并导致行动化,不利于安全关系的建立和咨询工作的开展。

图/Unsplash

尤其是在国内不论对于咨询师,还是来访者来说,心理咨询都还算是新兴事物,咨询师也不要在自身能力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增频,最终可能会导致咨询过程的失控,这也是来访者“旧有模式”在咨询中的无意识重复,进而会让其再次回到对关系的绝望体验中。

咨询频率的增加可能会触及来访者对亲密和对客体丧失的恐惧,尤其是咨询师也被这个议题所影响,那么咨访间就会陷入对于频率问题的共谋,特别是咨询工作已经进入到需要增频去推动体验深入的时刻(需要增加频率却不增加)。

甚至这种共谋也会导致一种“虚假咨询”的状态,可能来访者的叙事过程一直都没有触及到情感,咨访间的“思考”和讨论也是纯理智层面的。

咨询中增加频率的时机也是值得探讨的内容,某种层面上这是来访者和咨询师共同创造的结果,咨询师的抱持性态度让来访者的信任感增加,TA对来访者经验的涵容和思考也会让来访者更加想去获得和依赖“好客体”,很多来访者甚至都意识不到自身这种对客体依赖的需要。

他们踌躇于更加靠近咨询师的不确定性,因为对客体的依赖也伴随着丧失和分离,而往往这些都是创伤性体验。

所以,来访者释放增加频率和渴望依赖的信号可能是正性的(觉得每周一次的见面是不够的;在咨询中对情感更加开放,同时来不及思考;无法忍受独处;想更深入咨询);

也可能是负性的(对咨询效果不满意;指责咨询师吝啬,不肯给予更多;想结束咨询),即以攻击对方来表达想要依赖,如果咨询师在被指责和攻击时陷入委屈或愤怒,无法思考,那么可能就会错失深入咨询的机会。

图/Unsplash

咨询时间的分布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就是一周两次或三次的咨询是如何分布在一周内的。Richards在这篇论文中谈到,一周内间隔的咨询强度低于连续三天的咨询。

在这方面,Horowitz(这次研讨会的参与者之一)提到,一般来说,他会建议他的被督优先考虑连续三天的时间安排,而不是周一、周三、周五的安排。

时间代表着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在他报告的案例中,客体关系与咨询日程直接相关。在Kirshner(另一位研讨会参与者)报告的案例中,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我非常认同论文中谈到的结论,这让我们更深入地去思索频率议题怎样更好地去推动咨询过程。我们目的是通过频率的增加而获得更大的咨询空间和无意识体验的连续性,尽量减少因为两节咨询间的中断而引起的体验的断裂。

当体验的连续性增加(尤其是第二天就可以再见到咨询师),那些因为深入体验,以及被打断而引起的焦虑也会变得可以忍受,从而不会用投射、否认和分裂这些更加原始的防御机制去处理体验了。

就像婴儿面对母亲的分离一样,只要母亲在TA崩溃前回来,TA就可以保存母亲的影像和自我的完整感,而不至于破碎掉。如果超过了一定的期限,婴儿可能就会切断内在体验以自我保存,那些被切断的体验就没有机会被处理,只能留存在身体和无意识深处,但它们又对一个人产生着影响,就像幽灵般如影随行。

图/Unsplash

连续两天的咨询,会建立一个“治疗性情境”,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过往无意识关系模型的新的体验,这种体验的连续性决定了发展的可能(Richards, 1997)。这时来访者和咨询师的自由联想可能就会恢复,有机会去言语化和象征化那些未被处理过的体验,如果治疗性情境无法建立,这些功能都是受到限制的。

Richards还谈到,频率增加,使人们更倾向于再体验过去,而不仅仅是谈论过去,这种趋势需要更高的频率,这样来访和咨询师就可以通过言语表达情感来中断行动化,从而获得洞察力。

尤其是来访者无法自由谈话时,可能增加频率是必要的,这意味着有一些体验无法用言语表达,更需要运用咨询师的反移情去理解它们,而显然更高频率的见面会促进移情过程的发生,咨询工作也可以更聚焦在此时此地,让来访者可以真正地使用和触及到咨询师的功能。

连续两天的咨询在带来连续感更强的同时,还会引起更强烈的动力,这在促使来访者对咨询师依赖感增加的同时,分离体验也会更加强烈,很多来访者正是为了远离分离创伤而拒绝依赖的。连续咨询方案也带给了我们更多体验和观察来访者处理分离的模式和反应,更多地理解到来访者早年的分离创伤经历。

就像弗洛伊德在一周六次的咨询工作中观察到的“周一外壳”一样,我们也会看到在连续两天见面后的再下一次咨询时,来访者进入“咨询状态”显然是需要一段穿透防御的过程的,当然不同的来访者会有不同的对分离后重聚的生动呈现。

就像Richards所说,通过及时地诠释这些反应,可以减少来访者的行动化,分离体验可能变得可以容忍,那些僵化的防御就会慢慢松动,我们就有机会进一步处理这些创伤性体验。

当咨询师的临床经验和个人体验经验都更丰富时,在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评估和识别后,是可以直接进入到一周两次或更高频率的咨询的。当然,可能很多现实问题使来访者无法进行比一周两次更高频率的咨询,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使咨询尽量去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去体会和思考每一个咨询元素的临床意义。

我还想强调的是,只有我们看到当下工作和自身的局限性,才会创造更大的发展可能。

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

热门阅读排行
© 18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