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8信息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公安部公布5起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例 骗子通过变声软件冒充老人 AI“换脸”还能“变声”,这样的高科技诈骗还能防得住吗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公安部公布5起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例 骗子通过变声软件冒充老人 AI“换脸”还能“变声”,这样的高科技诈骗还能防得住吗

发布时间:2024-09-16 13:33:07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公安部公布5起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例 骗子通过变声软件冒充老人 AI“换脸”还能“变声”,这样的高科技诈骗还能防得住吗 

公安部公布5起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例 骗子通过变声软件冒充老人

【 公安部公布5起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例 #骗子通过变声软件冒充老人#】公安部今天通报,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强力推进打击整治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共破获案件33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170余个,涉案金额26.7亿元。公安部同时公布了5起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典型案例。这5起典型案例为:广西百色“天心玺”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广西百色郁某富团伙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广西河池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河南驻马店“中安高新”诈骗案;湖南常德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

发布于:北京


AI“换脸”还能“变声”,这样的高科技诈骗还能防得住吗

近期,全球AI市场爆火,被称作人工智能芯片“军火商”的英伟达发布一季度超预期财报后,股价狂飙,单日暴涨24.4%,创下上市以来单日最高涨幅,年内累计涨幅高达166%,总市值逼近10000亿美元,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的身价暴涨至3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00亿元)以上。

AI科技浪潮来袭的同时,“AI诈骗正在爆发”的相关话题,引发担忧。 近日,包头警方发布一起利用AI(人工智能)实施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骗子通过智能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好友视频通话,10分钟内骗走受害人430万元。案件披露后引发网友担忧:AI换脸还变声,这样的高科技诈骗我还能防得住吗?

“AI换脸”技术成本不断下降

5月24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公告称,伴随着深度合成技术的开放开源,深度合成产品和服务逐渐增多,利用“AI换脸”“AI换声”等虚假音视频进行诈骗、诽谤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广大公众需提高警惕,加强防范。调查发现,“AI换脸”技术复杂度逐步降低且质量迅速提升,广大公众不容易辨别真假。同时,该类形式诈骗已蔓延至金融行业中,已有部分券商提示投资者谨防此类高仿真诈骗手段。专家普遍认为,“AI换脸”技术的滥用给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其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对机构的科技识别及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打开搜索平台和社交媒体,各类“AI换脸”销售及教程比比皆是。某报记者以购买者身份咨询一位销售“AI换脸”服务的公司,该公司客服称,视频换脸的价格根据分辨率和视频长度来确定,按每30秒一条来计算价格。根据对方提供的清单,预充3000元可以获得6条视频、预充5000元可获得20条视频、预充3万元可获得3000条视频,充值越多单价越低。在对方展示的教学视频中,使用者仅需要上传一张脸部照片,即可通过简单的步完成“一键换脸”。客服称,换脸后的视频可以绑定视频号等正规直播间。记者观察其提供的成片效果,已是真假难辨。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肖飒认为:“‘AI换脸’成本降低,会带来技术的滥用,各方应致力于规范技术发展。”

“‘AI换脸’技术相关成本涉及技术复杂度、所获取人脸质量和数量、算法和模型选择等。尽管‘AI换脸’技术成本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呈下降趋势。其中,随着算法和模型等技术的进步,‘AI换脸’技术复杂度会进一步降低,且换脸质量随之提升。”中关村科金金融事业部技术专家张巍解释道。

索信达控股AI创新中心主任邵俊指出:“目前‘AI换脸’技术已较为成熟,且成本不断下降,容易被不法分子所使用。值得关注的是,被打包销售的个人信息是‘AI换脸’诈骗中所需投喂的‘原料’,这种侵犯个人隐私及售卖信息的行为需严厉打击。”

AI诈骗正向金融行业蔓延

某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前“AI换脸”诈骗正向金融行业蔓延,已有券商发布了提示性公告。例如,太平洋证券发布公告称,有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和声纹等新技术冒充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实施诈骗。此类事件中,不法分子利用以假乱真的技术冒充与投资者有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或其他可信人员身份,通过直播加群引导,浏览假冒金融机构网站和下载仿冒的官方App等各类方式,获取投资者的信任、骗取投资者的钱财。

太平洋证券表示,投资者务必提高警惕,识别“AI换脸”等高仿真诈骗手段,切勿未经多方证实随意相信微信朋友视频救急、金融人员提供的稳赚新股申购或高收益理财产品机会等;更不要盲目支付会员费或授权他人代理操作账户管理及交易事项。

那么,应对“AI换脸”等新型诈骗手段,投资者该如何防范风险?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目前一些金融从业人员与金融客户借助企业微信、个人微信等社交渠道,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建立联系、进行业务维护,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诈骗。建议个人与机构员工通过微信等软件联系时获取的信息,尤其是涉及投资、转账等资金类敏感信息,需要再通过机构官方App、官方热线等渠道进行交叉核实。”

“个人信息泄露是精准诈骗的根源。个人应保管好自身信息,不要随意向陌生人透露或授权;在使用社交平台时,要注意设置隐私权限;谨慎访问未知网址,谨慎安装不明来源App,谨慎打开可疑文件,保持手机系统和软件更新。”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指出。

据了解,目前在证券开户、业务办理、银行贷款等方面,金融机构科技识别及运用较为全面,有助于进一步消除风险。一位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金融系统人脸识别对于防范‘AI换脸’做得较为全面,但凡是人脸识别的场景,往往都需要视频者全方位展示,如面部、眨眼、张嘴等,这些是判断是否为‘AI换脸’较为有效的路径。”

另有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AI换脸’技术并非是新生事物,此前机构在贷前审核时,也曾遇到过客户用‘换脸’技术骗贷。对于机构而言,在贷前生物识别中,人脸识别仅是一部分,审核流程中还有多重识别、交叉验证及多模态生物防伪等,均可验证其是否为AI脸或是被‘换脸’。”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I换脸”本身在机构放贷及其他业务方面不太容易蒙混过关,更多的是敲响警钟,提醒机构进一步提高科技识别及运用能力,防范相关风险。

防范AI诈骗需多管齐下

其实,对于个人来说,目前尚不需要过度担忧。虽然诈骗手段时常更新,但从当前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征看,转账汇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不听不信不汇款”可谓“以力破巧”的终极防骗大招。人工智能大发展的时代,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都可能是AI合成的,眼见耳闻都可能不真实。遇到转账汇款、资金往来的场景,一定要通过回拨对方手机号等多种额外通信方式反复核实确认。

但反诈防骗并不仅仅是公民个人的事。面对新技术带来的诈骗手段升级,我们还需要多管齐下,才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首先要严格执法。AI换脸、变声虽然是在近期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大突破后才火爆起来的,但其技术路线早已有之,有法可依,并不存在监管空白。比如,AI换脸伪装亲朋,需要以亲朋的面部照片视频作为素材,这属于被法律保护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我国民法典已将“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进行保护。电信网络诈骗一般从个人信息泄露开始,为了预防和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发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们必须从源头上严厉打击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各种犯罪活动,做到釜底抽薪。同时,也要对提供AI换脸、变声等技术服务的App软件严格监管,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要及时依法依规惩处。

其次,要用好技术。新技术是双刃剑,不法分子以之为恶,执法部门也可仗之除恶。当AI技术被滥用后,我们也要使用AI技术来对抗AI技术,寻求主动安全。比如,可以用AI技术分析网络用户的行为特征、活动频率、会话长短,揪出可疑的社交机器人,对网络诈骗上游进行清理;可以用AI技术在线监测报警,对网络有害信息采取风险标注、拦截提示、搜索屏蔽等措施,从源头阻断网络黑灰产触达用户;提供在线检测工具,帮助用户识别AI换脸、变声;等等。为“全民反诈”注入科技力量,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大有可为。

还要勤做科普。电信网络诈骗团队经常升级诈骗模板,有人调侃说,“当代社会最热爱学习新技术的就是诈骗团伙”。面对这种情况,反诈宣传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一方面要继续总结过往成功经验,让反诈宣传持续进社区、进校园、进地铁、进手机,全面覆盖不留漏洞,构筑反诈防骗的全民防线;另一方面要克服懈怠心理,不断学习防诈新技术,总结诈骗新套路,撰写反诈新文案,给反诈防骗的全民防线升级加固。

AI诈骗升级,AI反诈也要升级。科技发展虽然会带来新的风险和隐患,但也会为社会治理带来更多自信与底气。多管齐下,“AI换脸”诈骗不难防范。

整理:尹颖

排版:管文怡

审核:尹颖

发布于:江苏[db:内容]?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8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