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登顶热搜:网友称其有股中式恐怖片的味 抓娃娃里的“中式恐怖”:挣脱纽结的脐带,逃离以爱为名的枷锁
抓娃娃登顶热搜:网友称其有股中式恐怖片的味 抓娃娃里的“中式恐怖”:挣脱纽结的脐带,逃离以爱为名的枷锁,
抓娃娃登顶热搜:网友称其有股中式恐怖片的味
沈腾、马丽主演的新喜剧电影《抓娃娃》正在热映,该片也成为了网友热议的话题。
今日,“抓娃娃 中式恐怖”这一话题登顶微博热搜。
有媒体发文分析,合家欢喜剧片,为何有股恐怖片的味儿:
腾马丽时隔两年再合作——《抓娃娃》已经连续三天点映票房过亿。但大家笑着笑着,觉得不太对劲:说好的合家欢嘎嘎乐喜剧片,怎么透着股中式恐怖片的味儿。
《抓娃娃》的整体设定很简单,马成钢和春兰是一对巨富夫妻,但他们却绞尽脑汁要装穷。目的是让小儿子马继业学着吃苦,长成预想中能成大器的样子。
不少观众把它称为育儿版《楚门的世界》:父母吃着没有意义的苦;“善意的谎言”包裹着控制欲,充满中式教育的压抑、沉重和牺牲感。当马继业发现真相后,马成钢也没觉得自己有问题,气吼吼说了句:“你个幸运儿还委屈上了,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目前电影口碑两极分化:喜欢的人一边被逗笑,一边感慨中式恐怖;不喜欢的人读出了第二层中式惊悚:用喜剧的形式消解、原谅一切,制造情感剥削式笑料。
电影规避了现实中真正沉重的部分,没有生活的磋磨和重担,有的只是“吃苦才能成材”的思想钢印。而富贵少爷楚门是少数中的少数。
而场外的观众,完成了第三重中式惊悚:“马继业在高考试卷上画画分不清轻重”、“那么好的成绩第二年去上体育大学很亏”。观众们自嘲被腌入味,好像变成了曾经讨厌的样子,也成了自由可以被挤兑,一切以学业、前途、家庭为重的大人,为社会价值排序而活着。
就像玩抓娃娃时,为了避免扑空,大家会找各种攻略,破解抓娃娃秘诀,想套用一个完美流程抓到最想要的那个娃娃。但人和娃娃不一样,人本不应该被锁在娃娃机里。
抓娃娃里的“中式恐怖”:挣脱纽结的脐带,逃离以爱为名的枷锁
来源:知著网
「用“善意谎言”包裹着的控制欲拴住了绳索两端的人,父母和孩子往往在控制与挣脱中吃尽苦头,没有人能得到解脱。」
>>>
7月16日,喜剧电影《抓娃娃》在中国大陆上映,并迅速成为暑假档的热门之选时。影片不仅仅带来了欢笑与轻松,更被不少观众戏称看到了被巧妙包裹在中式玩笑下的“中式恐怖”。
影片的故事设定看似简单,实则暗流涌动。望子成龙的富豪夫妇马成钢与春兰,为了让小儿子马继业吃苦、成才,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绝对化的剧场式的生活环境,并编造了一场关于贫穷的谎言。这一设定不禁让人联想到那部经典的《楚门的世界》,只不过在这里,“导演”与操控者换成了深爱孩子的父母,而舞台则缩小在了一个家庭之内。
从这个角度看,《抓娃娃》确实是一部教育“恐怖”片,是因为它触及了中式教育中一个普遍而敏感的话题——控制型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孩子的自我觉醒。
1?
穷养:
一场伪苦难人生的人生操控
在《抓娃娃》中,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进行着细致入微的监控和干预,用"善意的谎言"掩盖着他们强烈的控制欲望。“家里没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考上清北,改变命运”……我们似乎看到了无数自己或身边人童年的影子。
电影看似批了一层楚门世界的皮,但核心却是东亚的亲子教育理念。马成钢接班人计划成立的前提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朴素的价值观来于他个人经验。于是他将苦难和成就进行绑定,笃定这就是因果关系,且不接受除了这以外的路径。
(电影《抓娃娃》截图)
正如作家余华所说:“苦难就是苦难,他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被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真正的贫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短缺,更是精神世界的贫瘠,包括家庭温暖、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社会认同感的缺失。对马继业来说,一切都是假的,可是马继业心底里的自卑和同学的嘲笑永远是真的。这也是他结尾在跑道边捡瓶子的原因。
(B站网友评论)
马成钢之所以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因为他有钱,而不是因为他真的穷或者真的善良。他有一个公司为他制定培养计划,有十几年全部的时间精力、稳定积极的情绪陪伴孩子成长。除了给小孩制造物质匮乏的苦,其它的真正的苦难都被遮蔽掉了。
以马成钢伪造出来的这个家的贫困程度,发生在现实中,孩子所缺失的,远不止金钱,更多的是那份无条件的爱与支持。爱,才是比金钱更稀缺的奢侈品。这才是真实的苦难——爱与金钱的双重匮乏。
2?
爱与控制的边界:
纠结盘缠的情感脐带
苦难教育的背后,是以爱为名的控制。中国式的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可是在爱与付出之下,是无处不在的控制欲与窒息感。同样是被操控的人生,《抓娃娃》中的马继业所面临的困境比《楚门的世界》更令人窒息。
《楚门的世界》唯一跳出来明确阻止楚门自我觉醒的反派角色是总导演。不论是不惜暴露真实身份的初恋,还是最后在镜头外为他加油打气的观众,《楚门的世界》中还存在着真心想要主人公觉醒的人。
而《抓娃娃》里,阻碍马继业认知觉醒的却是他的至亲之人。周围的所有人所有人为了目标或是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这个针对他的人生骗局,他的世界建立在“以爱之名"的假象里。在血缘关系比天大的的中国,联系紧密的血亲成为“反派",真相大白时他只能茫然地看向父母问道:“你们又是哪位老师?"
(小红书用户图片)
可这场旷日持久的操控似乎又是成功的。马继业的确被养成了一个很好的孩子。他生活环境里的每个人都是爱他的。不同于《楚门的世界》中所有人的配合出演和直播利益驱使下的虛情假意,《抓娃娃》中马成钢所营造的虚假世界显得那么真实。在他人引导下与世界真实的交互,周围人对他的爱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变成真实的。马继业捡瓶子时保镖们的心疼、李老师葬礼时的不舍,都是真实的感情。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他就是一个“没有很多钱却得到了很多爱”的争气小孩。
(电影《抓娃娃》截图)
所以,当马继业看清真相时,甚至找不到一个能够去名正言顺责怪的坏人。只能把资料狠狠砸向那面墙。问向父母的那一句“你们两个是哪位老师”也是他在那场对峙中唯一的反击。
他无法发疯,无法歇斯底里,他只能沉默地看着一切,听着自己父亲的尴尬的大笑、大声的质疑,也听着自己内心破碎的声音。他在崩溃的那一刻,去质疑的不是金钱,而是他长久以来得到的,最宝贵的爱。所以,他只能离开,不能停留。
(小红书用户评论)
面对崩溃破碎的马继业,马成钢毫无歉意。“你有什么可委屈的?你认为是我们控制了你的生活吗?你也控制了我们的生活。”可当马继业头也不回地离去,马成钢喊出的却是:“晚上还回来吃饭吗?”情感成为盘缠扭结的脐带,只要没有断开,就永远地将孩子与父母拴在一起。这是最永恒的羁绊,也是最长久的束缚。不只是孩子,父母往往在控制中吃尽苦头,用“善意谎言”包裹着的控制欲拴住了绳索两端的人,没有人能得到解脱。
3?
出走之后:
童年射出的子弹正中眉心
影片的结尾,大儿子马大俊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登山事业,小儿子继业也重拾梦想,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体校。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能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中挣脱束缚,找到真正的自我呢?普通人没有任性的资本。就算他的体育并不靠前又如何,他有家庭的支持,他可以肆意闯荡,即使失败依旧可以继承家业。
马继业选择用高考交白卷的方式来反抗父母的控制,后面复读高分上体校,这是一种悲剧性的解脱。观众们的看法也很有趣,很多人说,“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高考考705上体校也太亏了”“再怎么也不能拿高考当儿戏”,却又直言“多年前射出的子弹正中自己的眉心”。
(小红书用户评论)
也许真正可悲的地方在于,多数人虽然知道什么是对的,却也下意识地觉得觉得他考清北继承家业,是一条轻松又平坦的大道。观众终是影中人,我们又何尝不是电影中的继业呢?很多我们以为是自主意识的选择,其实只是他人或环境所设定的。我们所受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也许还将"以爱之名"传承,影响下一代。
电影《抓娃娃》截图
在最后的彩蛋里,马大俊攀上了高峰,可下山以后,还要继续在没有期待的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意义。马继业重拾热爱,可他的运动天赋早就错过了最佳的培养时机,真实留下的只有捡瓶子的记忆,童年的刻印仍深深影响着他。马成钢则回到富人生活,考虑再要个三胎。结局表面是喜剧的收尾,内核是悲剧的延续。从这样的角度看,似乎所有人都在短暂的逃离后却又回到了命运选择的位置上。
但男孩怀抱着瓶子是笑着的。要忠于自己的选择,首先要从别人给你的选择中醒来。于是他笑着捡起了自己的童年,轻轻地放过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