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用尺子测量小笼包的美国人:吃这件事,让“中国”不再抽象 生态链与平台金融是零售银行转型方向 | 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研究报告专家访谈揭秘转型秘籍
一个用尺子测量小笼包的美国人:吃这件事,让“中国”不再抽象 生态链与平台金融是零售银行转型方向 | 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研究报告专家访谈揭秘转型秘籍,
一个用尺子测量小笼包的美国人:吃这件事,让“中国”不再抽象
今年,是来自美国的沈恺伟(Chris)在中国生活的第18年了。
10年前,他为了找出全上海最棒的小笼包,带着一套电子数显卡尺和一个电子秤,花费18个月,走访52家小笼包店,测量了数百只小笼包。每一只小笼包,都被沈恺伟用剪刀小心地剪开面皮,测量面皮的厚度、肉馅的重量、汤汁的量,以及每只小笼包的总重量,再一一记录在纸上,出版了《上海小笼包指南》——一本被沈恺伟称为“针对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小笼包的世纪面貌做出的伪科学考察记录。”
沈恺伟 图据新经典
沈恺伟的小笼包指南火了,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出名,媒体、餐饮协会等等找到了他,冠以他“痴迷小笼包的老外”的称号。一年年过去,沈恺伟从一开始“对中国一无所知”“以为自己大概会待一年,也许更短”,到后来希望“签证官先生,再给我多一些时间”。十八年,他目睹了中国城市的变迁,见证了一些职业的兴起与消失,同样,也记录着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感悟。这些偏个人情感与私人化的感受,被他写在了最近出版的新书《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里。
在“小笼包”之后,沈恺伟过得怎么样?为什么选择长留中国?红星新闻记者近日采访了沈恺伟。
在华外国人有自己的泡泡圈
书名“洋盘”,四川方言中,洋盘有洋气、拉风的意思;上海方言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若循“林盘”之意,还可以解释为“洋人聚居地”的意思。这很像沈恺伟来中国时感受到的“泡泡圈”。
“泡泡圈”,是沈恺伟给在中国的外国人们形成的小圈子取的名字。在中国的那些意大利餐厅、进口超市、法国幼儿园、英国医生等等之间,形成了影子一般的泡泡圈。
当初刚刚抵达中国的沈恺伟,“生活很奇怪”。尝试在家里做饭,却搞不懂为什么食杂店里会卖6种不同的鸡;搞不懂为什么邻居老阿姨,会把活螃蟹塞进黄酒罐里放几个月,让它们“像医学标本一样漂浮在浑浊的液体中”……
来中国大约一年后,他的朋友把他拉进了“泡泡圈”——拉进了圈内的餐厅、俱乐部、夜生活和各种服务,告诉他在哪里可以买到熟悉的食材,如何在半夜叫一份披萨。沈恺伟说,泡泡圈是他们的舒适区,是外国人彻底“融入中国”之前的保留地,“是一个位于我们自己的祖国和中国之间的中间地带。”
泡泡圈里很舒适,虽然身处中国,但仍然可以舒适地使用母语交流。在沈恺伟看来,语言障碍只是泡泡圈最显而易见的边界,文化泡泡圈才更加重要,宗教的、地理的、种族的等等,只要在泡泡圈里,就可以身处异处,但仍然使用当初的习惯与价值观。
2009年,沈恺伟踏出泡泡圈时,骑行所拍摄的虹口 图据新经典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沈恺伟说,因为它与故乡相连,所以有很多人会被困在其中几十年,永远融入不了中国,成为困在夹缝中的异乡人。“我有朋友已经来中国20多年了,但他一点中文都不会说。他们不会在饿了么或者淘宝上面买东西,也不和邻居说话,他们生活在相异世界之间的奇异地带。”
在泡泡圈里生活的日子里,沈恺伟逐渐了解到“泡泡圈”内的生活是多么层次分明与错综复杂——因为身在异国他乡,“外来者”们也需要再寻找一个“他者”,来帮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所以如果要生活在这里,就要遵循一些不需要言说的规矩。
他们有三套方法,来划分出泡泡圈里的“等级”:来中国越久越“高阶”,中文说得越好越“高阶”,以及职业的“鄙视链”,比如商人是最“高阶”的职业,媒体、广告、公关、设计等其次,鄙视链最低的是英语老师,因为他们除了会说自己的语言,没有其他技能(沈恺伟说,这是不对的,也并不是他的个人观点)。
但这套公式使用起来,其实更加复杂,比如来这里3年但中文很好的英语老师,比来这里20年却只会基本中文的商人更有“社会资本”,“说明它把所有时间都耗在泡泡圈里了。”
近20年来,泡泡圈也在发生着变化。
“我刚来的时候,它还相对较小。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他们成为朋友,是一件容易且很自然的事情。后来,外国人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泡泡圈开始分化成不同的‘子泡泡圈’。”意大利人泡泡圈、西班牙人泡泡圈、法国人泡泡圈、美籍华人泡泡圈、美国人泡泡圈等等,不同“子泡泡圈”的人会去不同的餐厅、酒吧、俱乐部,认识别的子泡泡圈里的人开始变得困难。沈恺伟察觉到,自己“不仅在中国成了一个局外人,在泡泡圈内部也成了一个局外人。”
食物为桥梁,走出泡泡圈
沈恺伟不甘心永远留在泡泡圈里。虽然舒适,但那和没来中国有什么两样?
食物,成为了他与中国之间的桥梁。让他感兴趣的并不是味道如何,而是成为他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语言。“美国人所说的‘中国菜’有很多特点——不健康、美味、疑似粤菜、中国移民努力适应美国人糟糕的饮食习惯的结果、不正宗、便宜……另一方面,我们在中国吃到的中国菜,是很复杂的。”
沈恺伟想要透过食物的镜头去看中国。“中国菜在‘吃’这方面可以教给世界很多东西:从‘口感’的重要性,如何用较少的肉也能做出令人满意的佳肴,到如何吃得应季、吃得有当地特色,如何吃得营养、健康。这些现在在西方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对此,中国可以提供很多答案和见解。”
“我不求认同,只求想法。”对于沈恺伟而言,最不惦记的就是滋味。自己喜不喜欢吃海参根本无关紧要,但中国人重视海参的事实更加重要,“我也不在乎海参的味道如何,我想知道人们怎么会想去吃海参,这能让我明白他们有怎样的世界观。”
沈恺伟在测量小笼包 图据新经典
拿小笼包来说,一直关注着小笼包的沈恺伟说,小笼包的制作标准提高,很容易看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但那些最受欢迎的店反而体现出上海人的怀旧,他们十分珍视‘小时候的味道’,在他们看来,这种味道在城市几十年的巨变中已经丢失了。”
沈恺伟还专门去兰州某职业培训学校学习拉面,除了学习揉面、撕面、捣面、搓条等等拉面技术之外,他也采访学生、管理者与面馆老板。比如有些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学成之后能自己开店;有学生患有眼疾,拉面时候一只眼几乎看不到面条;还有学生坦白说自己根本不喜欢拉面,就只是为了糊口前来学艺。无论理由为何,沈恺伟发现,大多数人都是来自贫困家庭或地区,或是学业不佳,才希望有一技傍身。
沈恺伟经常旅行,寻找一些新奇的体验。比如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的热带餐厅里吃的蓝孔雀(人工养殖蓝孔雀,可食用,绿孔雀才是濒危物种)。令沈恺伟困惑的是,这家公园的主要景点,其实就是活孔雀:“把公园的卖点端上桌、把幸运的象征煮成一道菜,有没有顾虑?”
餐厅经理十分坦然,说养孔雀的初衷并不是宰杀,而是为那些已经不能工作的孔雀开辟了另一种用途。沈恺伟后来对这套说法深以为然,他采访了许多当地人,发现大家对吃孔雀的看法五花八门,有卖家禽的小贩说孔雀太漂亮,吃不下去,也有厨师毫无顾忌,唯独担心孔雀内脏有毒。
“但似乎吃孔雀并不算什么大禁忌。事实上,在我看来,吃孔雀这件事开始显得挺坦诚了……让孔雀走完了生命的轮回,从表演者变成了肉汤。”他把几块大小不一的孔雀肉舀到自己碗里,孔雀肉毛孔很粗大,骨头里有珊瑚一样的细细格纹。
具体什么味道?他说,“吃起来嘛,很像火鸡。”
通过食物,让“中国”不再只是概念
沈恺伟在中国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冒险批发牛油果的阿姨;被他报道后成为网红的啤酒阿姨;一些食材情报——曾经只在周五出摊的大型自由市场,在那里你能买到最地道、最新鲜的羊肉;他走街串巷采访上海最后一代手工锅匠,把他们打造的铁锅留在自己的厨房里……
沈恺伟拍摄的手工锅匠 图据新经典
“我对周围的人感兴趣,一直睁大眼睛,从不同渠道寻找故事。”沈恺伟喜欢探出泡泡圈,走街串巷地寻找发生在中国街头巷尾的故事。他格外喜欢写工匠们的故事,因为觉得普通人在媒体和流行文化中更容易被忽视,“和马云、马化腾这些人相比,我自然更容易和普通人有共鸣,那些人简直是从另一个星球来的,而普通工人的生活我很容易想象。”
沈恺伟时常觉得,自己是一只脚在泡泡里,一只脚在圈外,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了,“对一些外国人来说,我太中国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我又太老外了。”时间久了,沈恺伟倒是反而生出一种使命感来。他说,自己有一个明确的使命,就是用自己和中国相关的有限的技能与知识,通过文章、书、视频,向西方传播他所看到的中国厨师、中国美食、中国饮食文化的宝贵智慧。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外国人呢?”在沈恺伟看来,“我们易于把自己不了解的、从未见过的人妖魔化。我们很容易依赖刻板印象……以偏概全是再容易不过的事。”而每一个到达中国的外国人,都会在回家后变成“非正式外交官”,他们会向别人介绍这个国家,描述现代化城市和高铁、美食以及种种他们难忘的细节。“‘中国’不再让人感觉太抽象,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地方,甚或是生活过、爱过的地方。”
为什么还要留在中国?沈恺伟说,在中国,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有到过中国与俄罗斯的边界,没见过黑龙江,没有开车穿过内蒙古平原,也还没来得及仰望西藏高原上的寺庙……“许多城市要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它的个性”。最近,沈恺伟去了西宁,遇到了一位会说青海话的美国老师,帮他融入了当地文化中。接下来他还预计要到四川,在成都和自贡写几篇报道,要去看看自贡的高级会馆菜和老百姓猛火猛油菜式的区别,“中国给了我很多收获,远比我应得的多。但我又贪婪又固执,还没玩够呢。”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蒋庆 编辑 曾琦
发布于:四川
生态链与平台金融是零售银行转型方向 | 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研究报告专家访谈揭秘转型秘籍
近日,《清华金融评论》正式发布。研究报告包括“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榜单”、“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分析报告”、“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集”和“零售银行专题访谈实录”四个部分。本报告从初稿到定稿,多次广泛征求各方面领导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订和验证,耗时多月,力求客观地全景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为银行业发展照亮改革前进的道路。
其中,报告第四部分,通过《清华金融评论》特色栏目银行家论道系列访谈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内外部形势下的新增长路径,展望银行零售业务发展。随着利率市场下行,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趋势逐步扩大,零售业务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本部分通过零售银行专家访谈探讨商业银行如何走好零售之路。
生态链与平台金融是零售银行转型方向——访恒丰银行苏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姜兆华
一、人口老龄化也是“红利”
Q
全球许多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您认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A
商业银行零售转型面临的机遇,可以简单归结为三个“红利”:
(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红利。中国经济改革40年,全国GDP总量增长330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0倍,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呈几何倍的增长,中高端客群也在呈几何倍的增长。我认为,这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最大增长红利。
(二)国家金融改革的宏观政策红利。这些年来,围绕服务大众、改善民生,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金融改革的政治性、人民性导向更加突出。比如过去金融理财服务对象主要聚焦中产阶级、富裕阶层等高净值客户群体;银行理财产品最低销售门槛5万元,资管新规实行后,银行理财产品降到一元起售,社会大众客户通过银行理财服务体系分享到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这就是国家金融改革释放出的政策红利的一个缩影。
(三)老龄化进程中的人口质量红利。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当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8.1岁,65岁以上老年人占全部人口14.5%,2030年将达到19.5%,2045年将达到30.1%。也就是说,20年以后中国人口1/3是老年人。虽然老年人口的比重很大,老年人的素质却有着天壤之别。20年后的老年人,不会像今天的老年人那么排斥数字金融,也不会像今天的老年人那样抵触理财产品收益下行,他们熟悉金融,习惯互联网,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投资理财最起码的金融意识。
这些变化,为商业银行零售发展赋予无限增长空间。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经济转型的增长压力,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居民收入“蛋糕”越做越大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商业银行零售发展的增长动能没有改变。
我们在看到零售业务发展“红利”释放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受地缘冲突、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当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居民投资信心不足、经济增长预期转弱的担忧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零售银行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的不确定性。居民投资消费意愿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和实际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预期增加,形成强大反差,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经济通缩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资产预期收益下行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的潜规则,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甚至出现违约逾期,收益不达预期,甚至跌破净值的现象会很普遍。对银行客户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抗压能力的考验。
(三)黄金外汇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随着地缘政治、国际争端的加剧,外汇、黄金、大宗商品等价格波动也将进入快速调整通道,黄金、外汇、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起伏的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增长预期减弱的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也提出严峻挑战。
二、营收下滑,净息差收窄还只是表象
Q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营收增长出现大范围下滑,净息差收窄趋势还在扩大,究竟什么原因?您觉得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压舱石”作用该如何发挥?
A
今年商业银行发布的财报有一个共同特点:五大国有银行营收增长毫无例外地出现下滑,12家股份制银行营收只有两家保持增长,其他银行均不同程度出现下滑,“营收保卫战”已成为商业银行共同面对的一道经营难题。分析商业银行营收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
(一)经济持续下行,信贷资产质量劣变下迁,拖累营收增长。因为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拖累了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增长,从而影响到银行营收增长。
(二)银行减费让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实施减费让利,对贷款企业降息、重定价,银行贷款利率实际下调,使得营收增长不达预期,甚至出现负增长。
(三)降低存款利率,银行存款增长不达预期。存贷款利率非对称下调,这一调整固然有平衡银行负债成本的考虑,但银行稳存增存压力也同样面临营收增长的考验。今年前4个月,12家股份制银行存款增长绝大部分银行出现负增长,存款增长不达预期,也是商业银行营收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
基于当前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需要在以方面狠下功夫:
(一)提升渠道获客能力。把生态链与平台金融作为零售业务获客渠道资源来抓,把不同行业、产业链接起来,与平台资源对接引流,从实现资源共享。因此,生态链的“链接”能力越强,银行获客能力就会越强,平台资源“整合”能力越强,银行产品配置能力也就越强。
(二)提升资产配置能力。根据客户风险偏好的差异匹配不同产品组合策略,逐步实现由单一产品销售向多元产品组合升级,由金融产品配置向非金融产品叠加延展;生态链与平台金融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结点是把金融需求和非金融需求有机组合起来,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比如我们把律师、医生、教育等行业资源整合起来,为中小型企业主、中高端客户提供非金融叠加服务,满足中高端客群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三)提升客户综合定价能力。实行综合化经营,提高零售客户综合定价能力,这是零售业务转型的基本功;要建立前中后台一体化经营模式,提升零售业务综合定价能力。“东方不亮西方亮”、“堤内损失堤外补”;要以零售金融、民营制造业、专精特新等基础客群为抓手,提高客户的综合价值贡献,在产业链条上挖掘零售业务发展的增长点。
三、为什么银行存贷款利率都在下调?
Q
为什么银行存贷款利率都在下调?在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您能预测一下零售业务发展的新趋势吗?
A
长期来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市场空间巨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零售银行转型发展进程中,要密切关注零售业务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市场变化的新趋势。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新趋势不容忽视。
(一)存贷款利率持续走低的趋势短期不会改变。从当前经济情势看,央行需要持续发挥存贷款利率导向作用,调节市场需求。一方面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把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从银行存款体系“挤”出去,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脱离银行存款体系,流入到制造业、房地产,股市、汇市等实体经济,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让社会资本之水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减轻企业融资负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二)房地产企稳和居民消费水平修复的趋势不会改变。当前房地产市场“救市”和“一城一策”政策调整在全国各地铺开,绝大多数城市已经放开限购、限售、限贷政策。不少城市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复苏、反弹甚至活跃的迹象。可以预见未来2-3年,房地产行业会进入全面复苏。
(三)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资本市场会更加跌宕起伏。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国际争端、局部地区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美元降息预期走强,科技革命不断演进,这些因素叠加交织,致使国际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震荡起伏。
四、用数字化、新媒体力量加速零售业务转型
Q
我们知道,数字化、新媒体对新零售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您认为商业银行零售转型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
A
商业银行因经营定位、客户基础的差异,零售业务发展的发力点也各不相同。对头部商业银行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客户维护能力不足,很多银行面对海量个人客户,维护起来往往力不从心;20万、50万以下客户很多都处于“散养”状态,这个问题在五大国有银行以及头部股份制银行表现尤为突出。对绝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获客能力的不足。中小银行获客渠道单一、存量基础客户偏少,很难获取海量数据资源和足够客户信息,同时中小银行科技系统落后、综合开发能力相对薄弱。
我认为零售银行转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提升数字化与新媒体的应用能力。用数字化手段去提升获客能力,用数字化工具提升资产配置能力,用数字化的交易提升客户维护能力。比如微信、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商家获客和产品推广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要向新媒体学习,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加速零售业务转型。
(二)提升生态链与平台金融的整合能力。生态链和平台金融的本质就是通过平台建设,把不同客户、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通过平台链接起来,打造一个垂直生态链,构建横向生态圈,以平台为媒,链接生态伙伴,满足客户的多元化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需求,这是零售银行战略转型的方向。
五、“南辕北辙”是零售转型的最大问题
Q
你认为,中小银行应如何把握零售转型战略定位与战略执行两者关系?对未来商业银行做好零售业务转型,您有哪些建议?
A
实践中,很多中小银行零售转型的战略定位指向“向东走”,而在战略执行的实施路径上却是“朝西行”,战略定位与战略执行的“南辕北辙”,是很多中小银行零售转型失利的主要原因。
零售战略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真抓实干,久久为攻。
(一)强化顶层设计,狠抓战略执行。保持战略定力,做坚定的长期主义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再好的战略规划、再好的战略愿景,如果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二)强化资源配置,保持战术应用协同,给予零售转型足够的、匹配性资源投入,这是零售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三)树立数字化经营理念,运用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实施客户精准画像,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痛点与难点,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能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图片,欢迎订购《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索引
第一部分
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资本实力总榜单
一、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资本实力总榜单
二、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资本实力子榜单
三、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竞争力总榜单
四、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竞争力子榜单
五、资本实力总榜单与竞争力总榜单对比分析
第二部分
2024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分析报告
一、总体情况: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承压,商业银行须平衡功能性与营利性
二、资本实力: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总体续增,多数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滑
三、经营规模:资产规模持续扩张,非息收入普遍下滑
四、盈利能力:利润稳健增长,净息差持续下行
五、风险控制水平: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风险抵补能力稳定
六、估值:市值相对稳定,较高股息率具备较强吸引力
七、数字化转型:持续加大投入,服务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大文章
八、银行理财子公司:市场变局与发展路径
九、总结和建议
第三部分
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集
一、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 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三、普惠金融:润泽千企万户 推动金融服务提质扩面
四、养老金融:适老养老为老 护航银发族乐享安康
五、数字金融:加速数字化转型 构建智能化服务体系
六、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三农沃土 绘就秀美乡村新画卷
七、跨境金融:助力对外开放 共享全球经济发展机遇
八、公司治理:科学规范治理 打造高质量发展坚强堡垒
第四部分
零售银行专题访谈实录
一、零售贷款数字化转型,创新永远在路上——访农行个贷部总经理查成伟
二、以客为尊 用心服务 深化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发展——访民生银行财富管理部/私人银行部总经理黄晋
三、围绕数字化转型,加快零售业务布局——访浙商银行零售金融部兼零售信贷部总经理单晓俊
四、城商行如何在零售转型中脱颖而出?——访杭州银行财务总监、办公室(党委办)主任章建夫
五、生态链与平台金融是零售银行转型方向——访恒丰银行苏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姜兆华
《清华金融评论》坚守“建言金融政策,引领金融实践”的办刊初心与使命,努力朝着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的目标发展。银行在我国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中坚力量,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银行人尤其是银行家的持续贡献。2017 年起《清华金融评论》特设“银行家论道”专栏,旨在构建中国银行家的思想传播平台,为中国经济金融把脉,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与此同时,《清华金融评论》通过多次举办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及连续发布“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研究报告,透视银行业发展全景,为整个银行业发展提供理论数据支撑和有益实践参考。
编辑 | 王茜
审核丨王晗
责编丨兰银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