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18信息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冰毒是如何从军需药品发展成为新一代毒品之王的?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看杭州9大改革,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冰毒是如何从军需药品发展成为新一代毒品之王的?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看杭州9大改革,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4-11-26 10:05:06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冰毒是如何从军需药品发展成为新一代毒品之王的?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看杭州9大改革,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冰毒是如何从军需药品发展成为新一代毒品之王的?

在很多人眼里,冰毒不过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一种“新”毒品,为什么它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替代出道近百年的海洛因成为新一代毒品之王?

这其实存在一个误区,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固态状冰毒,确实是近几十年的产品,但它的液态状前身,也就是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其实很早就合成出来了,二战时间就在军队中广泛滥用。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问世

现代冰毒的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也就是苯丙胺的衍生物,而苯丙胺又是麻黄素的衍生物。麻黄素来源于麻黄植物,本身具有中枢兴奋的药理作用,早在公元 1300 年时就被东非人用于解除疲劳和压力。

1889 年,德国柏林,罗马尼亚化学家 Edeleano 在麻黄素的基础上合成它的衍生物 - 苯丙胺。随后日本化学家阿雄贺多又在苯丙胺的基础合成甲基苯丙胺,也有传闻是另一位日本化学家绪方章合成。

最初科学家们对麻黄素、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的提炼合成,都是基于研发治疗疾病的药物。1932 年,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作为治疗支气管痉挛和鼻腔充血的药物首次出现。几年后,用于治疗嗜眠症的苯丙胺胶囊问世。

1936 年,德国的医学家迈耳发表了一篇关于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药物原理的论文,文章指出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的作用与人体的肾上腺素类似,能使人中枢神经产生欣快、兴奋作用,大量服用可以让人极度亢奋,几天几夜不知疲倦。

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人们开始对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有了新的认识,然而最感兴趣的还是各国的军方。此时世界各国都在为即将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如何让士兵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是军方高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军方高层得知世上让人不知疲倦的药物后,纷纷把目光盯上了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到此,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类从药物开始走向了“歪门邪道”。

二战时期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滥用史

战场上,士兵的精神状况决定其战斗力,如果能保持长久旺盛的战斗力,这只军队必然所向披靡。于是当时的日本军方,开始秘密研制以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为主要成分的兴奋剂,以便士兵们超长时间保持不同寻常的战斗力。

据现在的一些文献记载,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被制成兴奋剂后,在二战中,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军队中都有大量使用。轴心国的日本、德国是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源头,因此两国的军队士兵是二战时的最大滥用群体。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在日本军方中被称为“猫目锭 ”、“突击锭 ”或“空击锭”,到了后期又被称之为“觉醒剂”。当时日本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敢死队”的队员们,在出发前都会要求服用大量“觉醒剂”,让他们在极度亢奋下,自杀式的冲向美国舰队。

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能让士兵不知疲倦,但长期使用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精神异常,充满暴戾气息,极易失控,做出凶残的反人类罪行。二战时间,日本对外的侵略战争,士兵们格外疯狂和残忍,很大一部分程度就是其军队大量滥用“觉醒剂”。

作为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也生产了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分发给前线的纳粹军队,以及盟友意大利的军队士兵,其中在苏德战争时的党卫队人员及德意志国防军使用最多。

另外据英国滥用药品专家享利博士的研究,纳粹元首希特勒之所以对外演讲时永远精神十足,也是因为每次在演讲之前,其医生莫雷尔会给他注射苯丙胺类兴奋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希特勒在二战后期会表现的如此疯狂与超常思维和举止。

同盟国一边的美国军方获悉日本、德国军队大量使用兴奋剂,提高士兵的耐久力和战斗力后,也开始让国内的医药公司合成此类兴奋剂,然后大批量的生产,分发到前线的士兵手上。据史资记载,二战中,美国军队至少使用过 200 万片甲基苯丙胺。

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军队还囤积大量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这些失去使用价值的军需品开始流向社会,在普罗大众中流行起来。从医学药品到大规模滥用的军需品,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开始露出獠牙。

二战后甲基苯丙胺在日本的滥用史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为了筹集资金重建满目疮痍的国土,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将军队囤积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军需药品,以“觉醒剂”的名称,包装成片剂或针剂的样式,在国内各药店和杂货店出售。

此时的日本国民,举国上下都充满着挫败和悲观感。一些无法接受国家战败事实的日本人,心中的亡国心态,让他们极其沮丧,与清末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心态一样,都想从外部找到麻醉自己神经的心理抚慰剂,而此时的“觉醒剂”无疑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另一方面日本国民还要投入战后的家园重建,在高强度工作状态下,为了保持旺盛的精神和体力,大量的日本人开始服用“觉醒剂”。于是政府为了获取资金,销售“觉醒剂”,国民为了获取心理安抚,购买和服用“觉醒剂”,达到各取所需的作用。“觉醒剂”无意中撑起负重累累的战后日本重建,也就此留下祸根。

据资料记载 , 1945 年至 1952 年,在日本,有过吸食“觉醒剂”体验的高达 200 万人以上,出现精神障碍的吸毒者推定为 20 万人,一般吸食者达 55 万人,群体包括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以成年男性为主体。

众所周知,冰毒容易让人精神疯狂,导致一些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滥用“觉醒剂”也有同样的问题,这点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也得到表现。据资料显示,1946 年到 1950 年期间, 日本国内急剧上升的恶性刑事案件,以及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大都与服用“觉醒剂”使用有关 。

这种现象引起日本的法学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注意。日本政府组成专门的调查组,最终得出结论,“觉醒剂”对人的大脑和精神伤害非常大,必须立即取缔合法销售,以免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后果。于是,1951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 《觉醒剂取缔法》, 禁止了“觉醒剂”的生产和销售 。

然而此时的日本毒贩们已经掌握了“觉醒剂”的制作技术,开启制毒产业技术输出之路。

冰毒的诞生及滥用史

日本政府立法禁止生产和销售“觉醒剂”,加上严厉的打击,自 1951 年开始,以片剂或针剂的苯丙胺以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在日本的大规模滥用消停近 20 年。然而日本毒贩并没有因此收手,他们一方面把生产基地转为地下蛰伏待机,另一方面又开始尝试与境外找人合作,目的很简单,境外制作,回销日本。

20 世纪 70 年代,为了方便运输,以及逃避打击,日本毒贩开始对片剂、针剂状的“觉醒剂”进行改造,他们将盐酸取代硫酸进行固体加工,无意中制造出如冰块一样晶莹剔透的固体甲基苯丙胺。

这种固体甲基苯丙胺的外观呈纯白色晶体,晶莹剔透,外观似冰糖,因此毒贩们将这样的晶状物叫做“冰”,臭名昭著的冰毒就此诞生。而同一时期,全球范围内的主流毒品依然是海洛因,世界各国并未意识到新一代的毒品之王,已经在日本诞生。

与之前的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作用不同,冰毒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更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剧烈,更易成瘾。不仅如此,日本毒贩还发明类似吸水烟的方式吸食冰毒,这种新的吸食方法不像之前那么繁琐,导致的后果就是冰毒更容易在普通人群中的扩散。

很快,这种制毒技术,以及吸食方式被日本毒贩们通过技术输出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全世界范围的冰毒滥用。冰毒从日本向外扩散的国际线路为日本—韩国(70 年代)、金三角、美国—中国台湾、香港(80 年代)—菲律宾,最后在世界各国蔓延,并迅速打败海洛因,成为新一代的毒品霸主。

韩国

冰毒的扩散路线首当其冲的就是一海之隔的韩国,这是因为二战时间,朝鲜就是日本军方最大“觉醒剂”的生产基地。在日本遭禁后,日本毒贩派人到韩国寻找二战期间与他们一同制造“觉醒剂”的韩国人,并动员他们重操旧业。在利益诱惑下,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在韩国建立冰毒生产工厂,这也导致冰毒开始在韩国蔓延。

在 70 年代初,韩国在册的吸毒人数尚不足百人,但 1988 年,在册吸毒人数已到 3320 人。80 年代中期,同时韩国每年贩运和消费冰毒的上升速度是 20%,这种结果最终招来韩国政府的严厉打击。

韩国政府为此于 1989 年在韩国大检察厅成立毒品科,许多冰毒贩运集团被完全摧毁 ,冰毒在韩国变得稀有,相应的数量 1992 年比 1988 年减少三分之二,价格猛增 20 倍 。不过,从 1993 年起,韩国的冰毒数量再次升高。

中国台湾、香港、菲律宾

冰毒在韩国泛滥并遭禁后,日本毒贩将地下毒品生产工厂转移到中国台湾、香港,同样引起当地的毒品泛滥。1988 年至 2000 年之间,台湾地区的冰毒滥用达到历史高峰。1990 年,台湾当局将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类物质列入管制毒品,并加强打击力度。

台湾受阻之后,日本毒贩又将地下毒品生产工厂转移到菲律宾,同样导致当地的冰毒泛滥。随着后期日本毒贩将台湾 - 香港 - 菲律宾 - 欧美的毒品走私通道打通之后,菲律宾彻底变成太平洋通往欧美毒品贩运的中转站,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菲律宾毒品泛滥成灾的一大原因。

金三角

冰毒在日本问世不久,很快就传播到以生产和贩卖鸦片和海洛因为主的“金三角”地区。但此时当地的毒贩并没有重视,直到 90 年代,他们发现冰毒越来越挤压海洛因市场,才开始生产制作和销售冰毒。

这一时期,仅在缅北、缅甸掸邦东部、缅泰和缅老边境地区,就有 50 余座冰毒加工厂。影响较大的有掸邦第二特区的冰毒集团;曼隆冰毒团伙;魏氏兄弟冰毒团伙;阿托和赵越苏冰毒团伙以及坤沙残部冰毒团伙。

美国

70 年代初,日本的冰毒同期传播到了美国,当地的非法地下毒品加工厂的毒贩们也尝试制造这种新产品,在这其中以夏威夷地区的质量最高。短短的几年,夏威夷生产的冰毒以其高纯度的“好名声”,取代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冰毒,成为美国黑市冰毒的主要供应来源地,学术界又称此现象为“夏威夷冰毒时代”。

冰毒传到美国之前,大麻、可卡因和海洛因是主要泛滥的毒品。冰毒出现在美国后,立刻受到瘾君子们的追捧,并引发大量的医学和社会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初,夏威夷开始出现冰毒的大规模滥用。到了 1985 年,冰毒已经超过可卡因成为当地的主要毒品。

1987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南西海岸港口城市 - 圣地亚哥,在与毒品有关的死亡案件中约 40%都是冰毒所致。20 世纪 80 年代末,美国西海岸地区冰毒的中毒者数目已超过可卡因中毒的数目。

中国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海洛因已经日薄西山,而冰毒已经成为新一代主流毒品,那么冰毒又是什么时候传播到中国大陆的?这就要追溯到 1992 年,在此之前我国禁毒部门缴获的毒品都是海洛因。

这一年 5 月,福建厦门警方发现一个由台湾黑社会成员林建成等人建立的毒品加工厂。同年,广东省的一次缉毒行动中,警察查获一个地下毒品生产工厂,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毒品工厂生产的并不是传统毒品中的海洛因,而是一种全新毒品 - 冰毒。

这两起案件标志着冰毒的生产和销售已经悄无声息进入中国大陆,这是中国继海洛因之后,又一大入侵的世界主流毒品。到了 1996 年,冰毒开始从香港、福建、广东,一路北上进举内陆各省,席卷整个内陆。

此时的日本,由于政府的打击,以及毒贩的境外制毒技术输出,作为冰毒制造的源头,反而从冰毒制作国变成纯粹的冰毒消费国。

写在最后

与海洛因一样,科学家研制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都是为救助世人,让它成为良药。但同样因为人类的滥用导致其成为恶魔,到底是毒品本身的问题,还是人类自身的问题,这个答案相信不难回答。

冰毒作为一种强烈的兴奋剂,对人体的大脑伤害非常大,长期吸食会导致严惩的精神偏执,行为举止咄咄逼人,并引发各类社会暴力犯罪案件。对吸毒者本身而言,除会引起吸服者失眠、幻觉、情绪低落,同时严重损害内脏器官和脑组织,严重时导致肾机能衰竭及精神失常,甚至造成死亡。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看杭州9大改革,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杭州是靠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的发展历程,这句话或许是城市腾飞最有力的宣言。

杭州是吃改革饭长大的,改革开放的红利不断推动这座城市实现一个又一个飞跃;杭州也一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不断为中国改革贡献具有杭州辨识度的改革成果。

“改革”二字,镌刻下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蕴藏着城市发展潜力的无限动能,以及未来续写新篇章的自信和底气。

改革文章重笔浓墨,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杭州改革路上留下的印记,回顾那些改革进程中的大事记,重读这部“杭州史”“改革史”“奋斗史”。

摄影 姚颖康

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

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在杭州诞生

1949年10月23日,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成立了。辖区内2200多户居民推选出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居民委员会选举大会,民主选出了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的组织——居民委员会。

这一天,距离开国大典仅过去了22天。

以上羊市街为起点,杭州在全市掀起了基层民主自治的改革热潮。

1949年12月1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出《关于取消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指示》,对居委会的性质、产生方式、职能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到1950年3月,杭州完成了取消保甲制、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全市共建立了居委会571个。

这股热潮很快涌向了全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居民委员会制度普及到了中国所有的城市,大部分地方都陆续开展了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千鹤妇女喊出“妇女能顶半边天”

到1953年,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的妇女打破传统旧俗,走出家庭,走上田间地头,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

在当时,男劳力参加劳动能评上10分工,妇女只评4到6分工,还得记在家庭男人名下。为了鼓励妇女走出家门,1955年,千鹤村在全国首创了男女同工同酬,比“男女同工同酬”首次写入宪法早了23年。

1955年,毛泽东同志为此首次作出了“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挖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批示,这是后来“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来源。

新的时代,“千鹤妇女精神”与时俱进,延续发扬,更多女性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投入祖国建设,展现巾帼力量。

“娃哈哈”兼并杭州罐头厂

开创“小鱼吃大鱼”先例

浙江省国有企业的大头在杭州,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也在杭州。

1991年9月,杭州的“娃哈哈”兼并了杭州罐头厂,在全国开创了“小鱼吃大鱼”的先例,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以民企之力兼并国企,打破“大锅饭”的背后,是杭州解放思想,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变革,逐步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灵活的体制机制,孕育蓬勃的市场活力。万向、吉利、娃哈哈等从“小作坊”成长起来的企业,已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006年3月16日,全市民营经济大会召开,提出向民营经济“第一强市”跨越和“浙江民企看杭州”的奋斗目标。

杭州发展民营经济的实践经验,也成为了浙江乃至全国的“金名片”,“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四敢”精神响彻海内外。

从“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

到“杭州经开热”

“杭州钱江外商台商投资区江北区块”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成立于1990年。“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土,走路疑无路、开车开迷路”,是它“最初的模样”。彼时的下沙,到处是农田和望不到边的围垦芦苇荡。

1993年,改革春风吹遍中华大地。也是在这一年,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这是国内集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高教园区于一体的国家级开发区,拥有全省最大的高教园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至此,钱塘江北岸的围垦沙地上掀起了一场“青春风暴”。松下、东芝、和利时、娃哈哈、玫琳凯等名企纷纷入驻,浙财、浙传、浙商大等14所高校纷至沓来。一时间,杭州掀起了“杭经开热”。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十分关注这片土地,前后5次专题调研,特别是2003年4月习近平同志调研杭经开工业经济时,明确提出要以开发区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拼搏,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下沙速度”“杭州速度”。1994年开发区产值7000万元,1995年3亿元,1996年26亿元,1997年达62亿元,1998年突破100亿元。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救济工作制度化开始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被提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议程。

1996年9月5日,杭州市政府下发《关于实行杭州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就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行作出部署,标志着救济工作制度化开始形成。

1996年,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月人均150元,1997年已调整为月人均165元。至1997年年底,共有4211户、计4723人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救济金额43.34万元。

就在杭州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同时,另一场有关民生保障工作的“改革大戏”也即将拉开帷幕。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杭州专门成立了由市体改委牵头,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卫生局、物价局等七八个部门组成的调研组,开始了本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

上世纪90年代原挂号窗口

1997年,在调研组前期进行大量测算、深入调研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市区城镇企业职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在此基础上,4年后出台的《杭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更是实现了从职工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突破,奠定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石。

通过这些措施,新医保实现了职工医保从公费、劳保制度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转型,被认为是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程中一个重要节点。

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

迈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钱塘江时代

1995年之前,杭州区域面积只有450平方公里。1996年,杭州曾做过区划调整,将萧山的三个乡镇和余杭的城西部分区块划进了杭州。

1949年时的杭州地图

以前杭州的城市总体规划都是围绕着老城市、围着西湖做文章。大家形象的说,西湖已经变成了一个洗澡盆,像个盆景,小了。

本世纪初,萧山、余杭撤市设区,杭州行政区划范围从683平方公里变成3068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四倍多。杭州谋定“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目标,大都市建设框架就此拉开。

杭州行政区划历史变迁示意图

由“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迈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钱塘江时代,杭州通过城中村改造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加上交通网络等配套体系建设,G20杭州峰会、亚运会等国际盛会纷纷落地。

如今,杭州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能级大幅提升,造就了城市发展的“杭州模式”。

“一号工程”实现了杭州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发展举措层出不穷,在全国各城市发展排名中稳居高位。但在2010年经济增长达到12%的峰值后,发展增速放缓,2011年为10.1%,2012年为9.0%。

传统产业的低小散现象尚未根本改变,转型升级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新境界萌芽十分喜人,但尚未形成燎原之势。

如何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把存量转化为新的增量,实现杭州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正在这个时候,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搞智慧城市,杭州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信息经济“一号工程”着重是“两个化”。一是智慧产业化,把脑袋里想的创新的东西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二是产业智慧化,也就是把信息、智慧工具更多地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手段运用进传统产业,实现改造升级。

2014年7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信息经济“一号工程”战略,召开全会予以明确,全面推进。到2015年初,信息经济“一号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杭州经济实现2015年后连续六个季度的两位数增长。

在跨境电商、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方面先行先试

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杭州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赋予了“先行先试”的权限,国家批复杭州在“跨境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集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联网创新创业”进行先行先试。

2016年4月22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杭州提出,要努力把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大众创业集聚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杭州整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重大科技创新工作,引领全市科技创新大步前进。

2023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3.9%左右,比2010年提升1.1个百分点,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

“最多跑一次”是杭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014年,浙江率先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简政放权改革,即通过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设浙江政务服务网,推进政府的简政放权。

2016年底,“最多跑一次”在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提出;2017年,浙江发布《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

2017年,市委市政府将不动产登记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了取一次号、排一次队、用一小时完成不动产登记。杭州也成为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后,全国范围内首个做到不动产业务“最多跑一次”的城市。

杭州市在市区范围内全面实现不动产交易与登记“最多跑一次”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群众和企业对政务服务的各类需求也在转变,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应运而生。

从“反复跑、多头跑”到“跑一次”再到“一次不跑”,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数据跑”,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的全面升级,“最多跑一次” 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已成为浙江改革的“金字招牌”。?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8信息网